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金错刀”(ID:ijincuodao),作者:宸希,36氪经授权发布。
现在出门下馆子,谁还排队啊?
外卖大战打得那么火热,吃饭成本也一降再降,网红店靠着“大排长队”的噱头出名的时代,好像早就过去了。
但谁能想到,一家日本开来的日料店,却成功把早就快消失的长队排了回来。
日料连锁寿司郎,正在成为商场的排队顶流。
自打去年8月份把第45家门店开到北京后,寿司郎就成了“京城排队王”。
西单店开业当天,就直接把号排到了一千多位,订单显示排队10小时才能吃上一口寿司。
然而大半年过去,北京寿司郎的热度不减当初,每到周末,寿司郎店门口的排队时长显示器总会把时间定格在180分钟+。
如果说寿司郎在“美食荒漠”北京排队不够有说服力,那在号称美食之都的广东,寿司郎的吸引力也丝毫不减。
今年4月份,寿司郎珠海店开业,疯狂排队的食客再次上演了“排队10小时”的魔幻场景。
如今做线下餐饮太卷了,有数据统计,2024年大部分餐饮店的平均寿命只有508天,网红餐饮做了不到3个月就倒闭的现状更是比比皆是。
而横空杀出的寿司郎却能穿越周期,反而有越开越火的趋势。
外来者寿司郎,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打法?
日本“社畜神店”,挤满北京中产
大部分中国食客,提起寿司时都是略带不屑的。
“不就是一坨米饭上盖块生鱼片,至于卖那么贵吗?”
确实,寿司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成为日料中“高X格”的代表,不管什么大腕儿去就餐,也得谨言慎行,遵守规矩。
寿司越来越让人高攀不起,最先看不下去的就是寿司郎的老板。
这家成立于1984年的寿司小店,从开店起的目的就一个:把寿司从高价神坛上拽下来,给周围忙得冒烟的打工族吃。
寿司郎最初的特色就两个:第一,便宜管饱;第二,上菜速度飞快。
这家“社畜食堂”没有高级寿司店的臭规矩,一般都是周围的打工族趁着午休进来风卷残云,吃完赶紧走人。
为了提高效率,店主干脆从工厂搞了一条传送带,把寿司一盘盘放上去,客人吃完按照盘子来结算。
于是,寿司郎就误打误撞地发明了回转寿司。
当寿司郎到了中国,自然也延续了成功的“性价比”战术。
有人说了,寿司郎人均80~120元,一不留神还能吃掉300多,何来性价比可谈?
其实,寿司郎的性价比“错觉”,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首先,寿司郎的人设能立住,多亏同行衬托。
在寿司郎等日本连锁品牌进入中国前,中国食客对寿司的概念基本分两种:
一种是和“寿司仙人”看齐的高端omakase,吃一顿起码4位数起;
第二种就是打着“寿司”幌子,无论食材还是用料都十分抠门的普通寿司。
一言蔽之,在中国很难吃到正宗且有性价比的寿司。
而寿司郎开到中国后,食客们突然发现,原来平价寿司的料也能给这么足?
寿司郎大部分菜品都是10元的红盘寿司,也会有28元一盘的高级黑盘。
除了常见的三文鱼、金枪鱼之外,什么赤贝、鹅肝、海胆,甚至马肉等食材也是菜单常客。
有食客评价,如果把寿司郎的出品换到别家日料店,人均随便能吃300多。
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是相比于别的日料店“兰州拉面”式的刀法,已经算是诚意满满了。
“寿司郎式性价比”的第二招,就是用超廉价单品吸引眼光。
寿司郎每家门店,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推出“廉价白盘”餐品。
比如,在今年3月份北京就开展了白盘“8元鹅肝”不限量的活动,一时间再次引发了全城排队,比开业当初还热闹。
有网友去排队时发现自己已经排号到了1600多位,黄牛号都炒到了45元。
个别技术流黄牛为了抢夺生意,还搞了一个山寨版寿司郎的排队小程序。
而这些廉价单品,外加各种点评平台的收藏、评论优惠券,组合在一起就是专供穷鬼的“薅羊毛套餐”。
甚至有人在三文鱼活动价期间冲入店内,狂炫一堆三文鱼,还能把剩下的寿司米打包回家做蛋炒饭吃。
如何在寿司郎花不到50元吃一顿在别处价值200元的套餐,成了“郎门信徒”每日研究的课题。
食客觉得自己薅到了羊毛,殊不知正中寿司郎下怀。
商场新任排队王,把中产套路玩明白了
日本餐饮业出了名地卷。
把意大利菜做成“沙县小吃”的萨莉亚,虽然在中国开店规模并不大,但凭借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毛利率,被中国同行们反复拆解学习。
而萨莉亚的日本老乡寿司郎,同样也是从日本市场里“杀出重围”的老手。
尽管回转寿司的模式已经在国内不新鲜了,但寿司郎还是一出手就能当上顶流网红店,靠的其实是两个花招。
第一招,就是把餐厅变成迪士尼。
在商场吃快餐其实是个挺无聊的事,除了拍照打卡外,似乎也没啥值得记录的。
而寿司郎则把无聊的吃饭过程,变成了闯关游戏。
寿司郎的盘子下面都安装了一枚芯片,用于食客每取一次餐,就能精准计算价格。
寿司郎会根据食客的实时点单情况计算单价,每当价格达到60元时,就会触发一次抽奖活动。
抽奖进度每次都会出现在中央大屏上,就跟游戏里的蓄力能量槽一样,每当食客吃不下时,都会被后面的抽奖图标刺激“再吃一盘”。
当然,抽奖的奖品也是寿司郎自家的手办周边。
有的食客单纯为了集齐手办,也会每周去光顾寿司郎。
一个稀有的寿司郎手办,如今在闲鱼上都能卖出上千元的高价。
除了把吃饭过程玩出花,寿司郎也是一个流量高手。
不少人听说寿司郎,都是因为台湾省的著名“鲑鱼之乱”。
原因很简单,2021年,台湾的寿司郎发起了一项活动:只要名字里带鲑鱼的,不管你是同音、同字还是同顺序,食客本人和全桌都免单。
于是,不少台湾吃货为了吃一口免费寿司,纷纷冲去改名。
一时间,台湾大街上突然多出了许多“王鲑鱼”“李鲑鱼”,为了避免重名,还有人管自己叫“刘品汉帅鲑鱼”“谢漩涡鸣人鲑鱼”以及“张鲑鱼之梦”,新任网红“朱雀玄武敕令”直呼内行。
虽然这个活动没有复刻到大陆,但引发了全网的玩梗狂潮。
不少官媒也报道了这条消息,相当于给寿司郎做了一大波免费宣传。
寿司郎也瞅准这波时机火速入驻中国,吃到了“泼天流量”。
当然,寿司郎能持续爆火,其实就是对打工人心态的精准拿捏。
在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中崛起的寿司郎,对于都市白领的心态可谓驾轻就熟。
到了中国后,寿司郎也拿出了在日本赖以成名的打法:一人食、无接触送餐、小隔间等等。
独自去吃饭的打工人,既能在寿司郎找到自己的小天地,还能尽量不和服务员打招呼,和其余食客打照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i人友好”。
打工人的情绪价值,靠“不打扰”就能搞定。
意外爆火的寿司郎
给中国同行们提了个醒
很多人说,如今的中国餐饮市场,正在重走日本的老路。
尤其是回转寿司行业崛起的90年代,正是日本餐饮业向高效率、性价比转型的时间节点,和如今中国的餐饮市场十分相似。
而出海中国市场,其实就是一场寿司郎面对类似环境的“二番战”。
在寿司郎的备战思路中,最值得学习的第一点,就是武装到牙齿的数字化。
控制成本,是所有大型连锁餐饮的必考题。
但作为主打新鲜食材的寿司行业,寿司郎食材成本很难打下来,寿司郎内部规定的食材成本也在50%左右,远高于一般餐饮的30%。
既然食材没法做减法,就只能在运营上下功夫。
寿司郎从2000年初就开始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合作,打造电子点单、出餐系统。
如今的寿司郎采用全自助点单系统,直接减少了不少服务员人力成本。
虽然寿司行业不能使用料理包,但寿司郎却开发了机器人“预制厨师”,一小时能做3600份寿司,效率完爆“寿司匠人”。
前文提到过,寿司郎每个盘子下面都安装有一块芯片,用于计算单量。
除了帮助食客“积分闯关”外,这个芯片还是衡量寿司新鲜度的标杆。
作为大部分生食的食物,寿司极其考验新鲜度,于是寿司郎给自家产品定了一个“350米”斩杀线。
也就是说,如果一份寿司在传送带上被传送超过350米,就会被倒入垃圾筐。
而为了减少空置带来的损耗率,寿司郎也会对餐厅的实时订单进行监测。
比如说,今天的食客特别偏爱某一类寿司,寿司郎就会在后台增加同类寿司的出单量,最终把废品率降低至1%。
一整套流程下来,寿司郎的人工成本比仅仅占26%,远低于松屋等传统日料店。
不过,运营方面的极致数字化只能带来内部效率提升,寿司郎还需要一些“外功”来抗击风险。
寿司郎的“硬气功”,就是全球布局的供应链。
2023年,因为东电的排海事件,中国市场一度对日料和日本食材的接受度降到了冰点。
作为日料代表的寿司郎不可能不受影响,就在事发的半年期间内,寿司郎一度门可罗雀,基本无人问津。
但寿司郎却很快做出了调整,在短时间内把中国门店的产品,换到了其余地区。
比如,来自俄罗斯的雪蟹、加拿大的帆立贝,甚至大连的海胆、福建的真鲷等国产海货,也被端上了寿司郎的餐桌。
很快,寿司郎就扛住了这一波负面事件带来的冲击,并且依靠全球开花的供应链以及对中国本土海鲜的挖掘,寿司郎还能进一步减少成本。
日本的连锁餐饮行业,早就在“失去的三十年”中被反复捶打成为效率机器。
数据显示,日本连锁日料店的预制菜渗透率早就高达50%,大部分居酒屋有90%的食材都是预制菜。
所谓的“日料出海”,其实更多是“日料模式出海”。
不管是预制菜、数字化运营系统、本地供应链搭建,都是所谓日料们的秘密武器。
体现在食客面前,可能就是永远稳定的口味、“精心算计”后的性价比菜单,以及毫无打扰感的用餐环境。
最有效的生意经,全部藏在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