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97岁的爷爷去年冬天洗澡时突然双腿失去知觉,在厕所挣扎一整晚无人发现,差点危及生命。基于这个经历,我投资了一个类似扫地机器人的设备,听到老人呼叫可以移到到老人旁边,一键报警、一键录像,不涉及隐私监控,但能帮助老人自救。”
张润哲是上市公司联掌门户(总部湖州)的创始人——谈到AI的应用机会,他分享到:相比于大模型等重投入行业,小场景+中型赛道更有机会,比如养老机器人。
联掌门户的核心业务是:智慧社区和家庭生活。基于此,张润哲能接触到很多生活场景。在与铅笔道的对话中,张润哲提到了多个AI应用机会。
1、千亿赛道不如“垂直生活场景下的垂直用户生活方式”。
他直言更青睐20人团队年赚千万的”小而美”项目,认为AI时代真正的金矿藏在每日生活服务等细分场景里;
2、技术崇拜不如场景洞察,AI创业中,感性要和理性并存。
通过门禁设备覆盖全国1000万家庭后,他决定:放弃大模型等”技术崇拜型”投资,转而押注超细分场景。在AI这个极度理性的技术下,需要极度感性的创业初衷,才可以持续服务好用户。
3、AI暂时不会对O2O流量入口造成影响。
线下场景的流量堡垒需要线下铺设,这种沉重的物理惯性,让AI技术再先进也难以速胜。AI时代,流量入口迁移会优先发生在线上,线下会慢一点,但也绝对不容错过。
4、AI+O2O暂时未发现大机会,需等待1年后。
现在很多 AI 技术还处于“集成期”,特别是 TOC 领域,还没跑出现象级产品。短期(三到六个月)内,我不觉得会有特别大的机会。
5、创业可以输,但不能死。
智慧社区赛道,曾发生千企大战。联掌门户是从尸骨里爬出的幸存者,它的幸存哲学是:一直80分,比一两次100分更重要。
张润哲目前的投资方向之一,是沿着联掌门户的生态布局。后者的智能门禁屏幕已安装在超过 4000 个社区,覆盖超过 270 万户家庭,2024年营收为1.14 亿美元(约8.18亿元)。
声明:访谈对象已确认文章信息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为其内容做信任背书。
AI时代的流量入口
铅笔道:您对AI投资比较感兴趣,是基于战略投资的考虑,还是更多偏财务投资?
张润哲:这块我分两个层面讲。首先,从联掌的角度来说,我们肯定是基于业务生态的考虑,即社区生活场景,我们依靠我们覆盖的千万家庭,希望成为AI硬件进入家庭的重要入口,我们不希望在这一波AI浪潮中被落下。
其次,从我个人角度讲,其实我早期也有关注科技领域。AI这一波,我算是错过了底层框架技术的早期投资,现在更看重应用层,觉得还是有机会的。
铅笔道:您刚才提到“错过”,为什么这么说?
张润哲:过去这几年,联掌还是主要把重心放在自有业务的拓展上,虽然智慧社区现在很多都说和AI结合,但在我看来大机会还没有来到,联掌现在入局时间正好。
铅笔道:那现在有没有看到一些让您“激动”的AI机会?或者说,有没有可能在AI领域再长出一个“新联掌”?
张润哲:如果真要说“激动”,我更关注AI硬件应用到家庭生活场景。联掌现在的全国市占率其实只有1%,服务1%的中国人,我们原本就还有至少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随着联掌的覆盖率持续提升,我们作为家庭入口的价值会一直放大,。
我觉得这波AI应用机会,不会像抖音或者更早期的微信那样,出现超级大单品,但中小型应用会有很多,尤其是一些20人左右的小团队,年营收做到一个亿以上,保持20%的利润,我觉得会出现很多这样的公司。
铅笔道:您更喜欢小团队?
张润哲:是的,我不追求“千亿级赛道”,反而更偏好中市场、稳定盈利的小团队。与其赌超级独角兽,不如找一些稳健的优质应用团队,用联掌的能力去赋能。
铅笔道:哪些方向或者赛道,您觉得适合长出这样的团队?
张润哲:我其实不太推崇“技术领先”,底层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少数资源手里,比如国外实验室、院士这些。
现在技术快速迭代,以前一个月薪十万才能做的事,现在两万、一万都能做。
综合来说,我投资更看重两个方面:
第一,团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不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快速调整产品逻辑。
我很看重创业初心。
比如我们现在投资了一个家庭养老的机器人,其实就是因为我爷爷去年冬天洗澡的时候突然双腿失去知觉,一个人在厕所待了一整晚,差点危及生命。基于这个场景,我们投了一个像扫地机器人逻辑的设备,一键报警、一键录像,不涉及隐私监控,但能帮助老人自救。这个事情背后是“温暖的初心”。
铅笔道:这个点我很认同,很多时候创业能够走得更远,还是靠那些“柔软”的初心。大模型或者重投入项目,您不碰吗?
张润哲:对,这块我们公司不参与。我更关注应用落地,偏业务型。公司做投资希望是确定性强的项目,以及我们能帮上忙的项目。
铅笔道:那有没有可能,这些项目,反而更容易跑出一个新的“字节跳动”?
张润哲:可能性有,但取决于AI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市场爆发之间的时间差。
如果技术更新快,市场又突然爆发,巨头反应不过来,确实有可能,比如DeepSeek。
但如果发展速度跟市场需求同步,那基本上没戏。
铅笔道:围绕联掌生态做投资,比如智慧社区、养老机器人这些,这些方向你认为足够大吗?
张润哲:我不会以市值来衡量这个事情。市值是波段的。我更看重的是它真实能服务多少家庭,以及在服务过程中,能不能延展出第二、第三条增长曲线。
尤其要看它的入口方式和入口人群,而不是单纯看“长多大”,少数人的需求也是需求。
铅笔道:入口方式很关键。您觉得智慧社区的“入口逻辑”,在AI时代会改变吗?
张润哲:我觉得不会。
联掌选门禁作为切入点,就是因为门禁是刚需,属于民生工程,短期内十年不会被其他技术替代。好的入口要具备几个条件:
1. 短期不会被替代(像手机、PC这种级别的东西);
2. 足够高频,门禁是中高频场景;
3. 足够痛点,比如养老,场景足够痛。
铅笔道:未来AI时代,门禁还能稳住入口吗?
张润哲:联掌一直在做这件事(社区入口)。门禁只是个工具型入口,它本身的商业价值和消费型入口、服务型入口差别很大,我们通过十年持续性的迭代,才打磨了我们多元化的收入模型。
我们现在的主要收入60%来自广告,40%来自用户电商收入。
智慧社区本质上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存量市场,所以必须做生态链搭建,单做一个环节是走不通的。
铅笔道:我想请教一下,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流量入口是 App Store,但后来被微信、抖音这些超级 App 替代了。您觉得 AI 时代,线下流量会不会也发生这种变化?
张润哲:这是必然的,流量迁移一定会发生,只是程度不同。现在手机作为主要硬件入口,线上这些巨头平台还是基础设施级的存在。但如果未来出现新的交互方式,比如智能眼镜,才可能出现大的迁移。但短期内我还看不到这样的交互形态。
线下和线上不太一样,线下最大的难题是“铺设”,它比线上重得多,就像线上支付巨头当年铺支付设备,成本高,门槛也高。所以我认为,AI 时代的流量迁移会优先发生在线上,线下会慢一点,但也绝对不容错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的公司必须参与 AI。
铅笔道:那您觉得 AI 与智慧社区结合后,比较大的机会是什么?
张润哲:短期(三到六个月)内我不觉得会有特别大的机会,我更看好一年以后。现在很多 AI 技术还处于“集成式”,特别是 TOC 硬件领域,还没跑出现象级产品。线上像 GPT、Kimi 等可能一年内会爆发,但线下,特别是依赖硬件的 killer 产品,我觉得还没有出现。
AI的O2O机会
铅笔道:现在关于 AI +线下的话题很热,比如机器人等项目,您怎么看?
张润哲:现在更多还是TOB的场景,不是TOC大众的普及。真正现象级的产品还没有。原因在于,AI 的底层逻辑太理性了,而 TOC 的消费是感性的。要让一个感性的场景接受理性的 AI,需要时间和市场教育。
铅笔道:那您觉得一年后,哪些机会会率先爆发?
张润哲:我认为是小场景、小人群,反倒是越具象化、越垂直细分的问题更容易用 AI 去提升。大而全的事情,难度太高。现在 AI 在 TOB 场景里提效已经很明显,TOC 还没到那一步。AI融入日常生活的的第一步不是替代,而是提升,特别是在陪伴型应用上,未来会慢慢出现。
铅笔道:很多人也把 AI 和当年的移动互联网做对比,O2O 那时候带动了很多生活方式改变,AI 会不会也有类似机会?
张润哲:O2O 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耗。现在 O2O 本身也已经在用 AI 提效,比如外卖员的路径规划、仓储管理。但我说的,更多还是 TOC 端用户真实体验的变化。举个例子,我身边有朋友投资按摩机器人的项目,我觉得这类场景的第一步,可能是人机协作,比如人按上半身,机器按下半身。用户本质上需要交互和温度,不是纯粹的智能化替代。
铅笔道:那像无人配送、Robotaxi,这些方向您怎么看?
张润哲:这些方向本质上是政策、民生和技术之间的平衡。它是个理性过程,跟 TOB 类似。是必然趋势,但平衡时间未定。这些是个人投资范围,比如买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而真正适合大众创业者的机会,还是我说的——小场景、小人群。
铅笔道:小场景具体指的是什么?以家庭为例,有做饭、洗澡、看电视、养老、宠物等等。
张润哲:我觉得得先看人群,再看需求。一个优秀团队一定是有强烈感性驱动力的人,他们能深入到特定人群的真实需求中。而且,好的团队更多是“连接器”和“组合器”,一边连接 AI 技术,一边贴合真实需求。
比如养老,有一个挑战是,老人不喜欢被监控,但又需要出事时有人能管。这就是矛盾的需求,要用技术把这个矛盾解决好。再比如老人洗澡,厕所里放个凳子这种场景,就是真正的小需求,但背后需要足够的感性去发现这些细节。
铅笔道:先看人群,后看需求。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男人、女人、老人、宠物这些,您觉得按市场规模和机会来排的话,您会怎么排?
张润哲:(笑)我其实不太喜欢给这些市场去做排名。我的看法是——它们都很大,真的不需要排名。
关键是看你的初心和初衷,你能不能真正服务好那个场景。其实不说这四个,光是“老人”这个人群,你再细分一下也已经大得不得了。比如说,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不说普通话的老人,或者肥胖型老人、体虚型老人……。真正的细分是要加两个、三个形容词,单独一个形容词都不够。
铅笔道:因为行业里曾经有个说法,千万不要做男人的生意,男人不如宠物。在过去新消费那个时代,这算是一个共识。我不知道现在 AI 时代,这个逻辑还成立吗?
张润哲:我觉得这个观点太片面了。你比如说按摩算男性消费吗,去KTV算吗?男性消费其实不低的,有不少娱乐性消费。所以还是要看场景,每个群体都有独特需求。
铅笔道:银发经济被提了很多年,我个人也挺认可这个赛道。宠物市场可能稍微小一点,但机会也不少。机会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做哪些机会。在这些人群里,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里,您会更关注哪些细分机会?
张润哲:我现阶段会更关注老年人相关的机会,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的初心来自我爷爷。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真正改善他的晚年生活。我相信有初心驱动,做事就更有动力,也更有可能把这件事做好。
所以第一,我更多考虑的是初心,而不是市场大小。第二,从市场角度来说,大市场不一定是好市场。比如化妆品,那市场够大了吧?但不代表我们适合去做。我们还是要找到能做的那个点。
而且基于“联掌”这个特殊场景,我们更希望找到那种“互动型、组合型”的机会。因为联掌做的是“家庭”,不是单个人。比如做饭、打扫卫生这些日常行为,我们更希望解决的是“互动性”的问题。
铅笔道:说到家庭互动型,我现在想到的关键词,比如说家庭机器人、智能物联网这些,感觉都是跟 AI 有结合的产品。您有总结过这这些产品形态吗?
张润哲:我现在比较关注两类。
第一类可能是类机器人的产品,以及围绕机器人的相关设备。
第二类是“任何降低线下铺设成本的技术”。
我们做联掌最早期就是技术驱动的,我们在 3G 时代就做了手机远程开门,这个技术极大降低了门禁铺设成本。原本装一个门禁系统要几十万,现在只需要几千块钱。等于是通过技术重构了生产力。
铅笔道:那说回到联掌的业务(智慧社区)。如果要利用 AI 去加强你们已有的壁垒,哪些节点是你们务必守住的?
张润哲:第一是“数据安全”,第二是“覆盖量”,第三是“国际化”,尤其是我们现在在重点布局中东市场,希望未来三年在中东也能做出一个联掌。
铅笔道:AI 在这三个里面,您觉得哪个帮助会更大?
张润哲:短期内对我们的商业模式影响不大,好坏都不明显。这反而是好事,因为我还是在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里,按部就班增长,风险最低。
但我也不能只靠个人判断,所以我们会继续加大 AI 相关的研究和投资,做“对冲”。
铅笔道:在什么情况下,你们的流量入口会被替代。除非,大家都不用手机开门了?
张润哲:比较难。这个赛道,我们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个行业巅峰的时候有几百家公司,最后活下来的不多。
这个赛道本身重运营。我们能活下来,再加上今年也上市了,接下来短期内应该能享受幸存者红利,低成本整合市场。联掌现在市占率才1%,服务了一千多万人,但我们未来目标是覆盖10%——那个时候就不是小场景了,是中大型场景。
AI应用创业:烧钱吗?
铅笔道:你现在内心有没有特别害怕发生的事儿?
张润哲:别打仗。但还是提前计划。如果你业务链条太集中,就容易出事儿。所以联掌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发展、收入多元化,任何黑天鹅只会影响部分业务。
铅笔道:认同,反脆弱能力。假设未来您有一次演讲机会,台下坐着的都是国内AI创业者,您最希望讲什么?
张润哲:讲联掌的资源,让大家选择跟联掌合作,找到同频的人。我希望找到的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朋友,而不是投资对象。
铅笔道:对,AI是个长赛道。那如果再让您讲一个创业经验呢?
张润哲:第一,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要快速决策;当你有了明确模式,要学会对冲——可以输,不能死,不要去追求极限价值。一直80分比一两次满分重要。
铅笔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
张润哲:跟赛道有关系。我们经历过资本风潮期,很多投资人追着投,也经历过死亡期。几百家公司最后没几家活下来。我们从明星项目到疫情中的困难,再到现在上市,三年快速增长——靠的是正确的节奏和决策。准备时间越长,成功概率越高。
铅笔道:这倒是。我记得16-17年这波企业就开始消失了。
张润哲:对,但我们真正难的是19到20年。那个时候原本的商业逻辑是——先融资、先铺量、讲故事。但当时资本断了,商业模型就出问题了。以前是TO VC,不是TO客户。资本断了,你就得自己活下去,对吧?
铅笔道:明白,那您觉得AI创业是烧钱的吗?
张润哲:大模型绝对烧钱。但应用层肯定不是烧钱逻辑。大厂烧钱是为了让你开发的时候更简单。推广烧不烧钱,看是不是抢生位的竞争。烧钱是为了身位,不是别的。如果产品本身盈利,推广烧的钱只是阶段性财务支出,不是结构性亏损。
本文仅为口述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铅笔道立场,亦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铅笔道”(ID:pencilnews),访谈:铅笔道创始人王方;整理:铅笔道编辑 赵松格 ,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