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抢到球票了吗?”应该是今年暑期江苏人避不开的话题。
6月29日“苏超”第5轮,苏州队主场对阵扬州队的赛场上,昆山奥体中心的电子屏上显示现场观众达43617人,再次刷新了“苏超”历史纪录,也睥睨国内绝大多数体育赛事,这恐怕又让赛事主办方惊呆了,该奥体中心容量约4.5万人,意味着场馆几乎满座。
10块钱的门票,一个月被黄牛炒到几百甚至上千,还有价无市。
不仅如此,江苏文旅也迎来“泼天富贵”。苏州文旅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端午假期第三轮对决期间,“苏超”带动6个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文旅消费额增长14.63%,全省接待游客达1241万人次,消费46.93亿元,银联异地消费占全国总额10.8%,稳居全国首位。
与此同时,A股市场出现了足球狂热,多只个股直线涨停。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收盘,金陵体育过去20个交易日下同上涨104.04%,共创草坪上涨65.64%,星辉娱乐上涨33.33%,相关概念股康力源、棕榈股份、双象股份纷纷跟涨。
6月30日,阿里旗下的几大业务线淘宝闪购、支付宝、花呗相继宣布冠名“苏超”球队。这波热度争夺战,还远不见停歇。
1 京东淘宝组团借势苏超出牌,美团跟不跟?
大型体育赛事一般都是消费品牌的狂欢季。据《上海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2024年上海举办178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创造直接经济影响113.78亿元、拉动效应309.90亿元,带动消费92.88亿元,对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拉动效应达116.45亿元。
特别是外卖平台,作为消费品牌与用户需求的业务触点,是承接全民流量的直接入口。
去年欧洲杯期间,饿了么陆续推出“猜球赢免单”、“点球大战”、“大牌免单”等活动,促进夜宵时间段内冰品冷饮外卖量环比增长100%,零售外卖量环比增长也超过30%。
美团联合21家品牌在线下地铁站投放海报,覆盖酒饮、零食、数码、玩具、洗护、足球 、美食等多个品类,显示开赛一周后,“欧洲杯酒吧”搜索量环比增长360%,北京“欧洲杯”相关外卖餐品及商品的销量环比增长107%。
由于低价大战被叫停,外卖平台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切入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而全民性的话题营销,无疑是较稳妥也是撬动杠杆最大的场域。
这场营销的核心动力,源于平台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洞察与高效响应能力。5月美团率先邀请歌手黄龄代言,大玩谐音梗“黄的灵”。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饿了么只能请蓝盈莹扳回一城了”,怎料一句调侃被饿了么官方“翻牌子”,官宣蓝盈莹为“必赢官”,打出“蓝的一定赢”口号。
与此同时,网友自发为京东设计的“惠英红,会赢红”海报建议也被京东采纳。惠英红本人幽默回应,感谢网友帮助接商务,再次将这场网络营销推向高潮。
此前,京东高调宣布入局外卖,刘强东亲自送外卖的图在网上疯传,由于身着的红马甲神似猪猪侠,网友纷纷喊话京东联名“猪猪侠”。
不出两天京东便敲定合作事宜,京东旗下品牌京东京造旗舰店还上架了“东哥同款猪猪侠联名T恤”。T恤分黑白两款,前印猪猪侠,后印京东外卖二维码。39元一件的T恤,两个月已经售出十万多单。
这种交互式营销不仅给平台带来了极强的话题度,也创造了了实打实的收益。
美团数据显示,最近一周,美团平台上上线“助力苏超”“观赛”等主题的江苏餐饮商户数周环比增长214%。“足球”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187%,“看球酒吧”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大增407%,“足球酒吧”搜索量环比增长426%,“南京洗浴”搜索量环比增长43.5%,“洗浴中心带自助餐”环比增长68.9%。
根据京东黑板报及淘宝闪购披露的数据,结合《雷峰网》的相关报道,6月初三大平台峰值单量分别为:美团外卖约9000万单、饿了么(含淘宝入口)4000万单、京东2500万单。
而京东日订单量从1000万单增长到2000万单,花了三周时间,从2000万单增长到2500万单,又过了半个月,此后20天京东暂未宣布订单量突破,说明外卖平台对用户争夺已进入白热化,亟需注入新的动力。
于是,各家又把目光放在近期的大热点“苏超”上。
6月13日,京东率先宣布与“苏超”达成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凭借这一权威背书成功抢占先机,在公众视野中确立了正统地位。
京东借“为城市加油”之名,在官宣海报中植入各地特产,成功为平台上的地方品牌引流造势。既打动人,也“打”得动钱包。
还在京东App里上线了“苏超美食版”集市专题页,通过互动式玩法,再一次为江苏各地的美食品牌旗舰店精准引流。
同日,美团团购发布了一组海报,围绕“好菜”来了波一语双关的文案:球场上别说好菜,但小龙虾与盐水鸭都是好菜,用江苏各地代表性美食与苏超联赛的参赛球队巧妙对应。
饿了么相比美团和京东的迅速出击,仍旧是以最低的成本蹭热度,选择在南京、苏州、无锡三座城市发起“免单”活动,派发一万份免单订单,用“真送菜”回应“球好菜”的调侃。
三家对同一热点各展所长,风格不同、资源倾斜有别,目标侧重亦有差异。
然而,随着淘宝闪购的主动出击,这场“苏超”视点争夺战,或许又要迎来新赛点。
2 与“苏超”沾边就火?理想、伊利、肯德基抢着赞助
苏超的商业价值挖掘可能才刚刚开启。
去年底,江苏苏宁足球超级联赛在其官方发布的商务合作方案中,原计划设立四级赞助体系:赛事总冠名1席,赞助金额为800万元;官方合作伙伴4席,分为150万元现金及50万元实物两种形式;官方赞助商10席,每席50万元;官方供应商不限数量,需提供价值20万元的实物支持。
然而,随着赛事意外走红,整个赛季的官方赞助席位价格迅速水涨船高。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单个赞助席位的价格已飙升至300万元,赞助商位置更是一席难求。
从最初的6家赞助商扩展到如今的19家,苏超联赛不仅在赞助商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其品牌构成也从以本土企业为主,扩展到了包括京东、伊利、小米、肯德基、理想、海澜之家等全国性知名企业。
在营销方式上,早期入局的赞助商多采用传统的品牌曝光模式,除了总冠名商江苏银行在曝光上争得先机,送门票获得大量用户储蓄,其他如卡尔美抽奖送比赛用球、康师傅喝开水的猜球赢门票,已经跟不上年轻群体的网络语境和公众情绪。
后进场的互联网公司,针对苏超爆火的热梗元素明显做了更充分的营销准备,通过轻量化的“玩梗”式应援激发观众热情,实现更具互动性的传播效果。
例如,与京东同期加入的伊利,巧妙地将“苏超”与网络热词“苏大强”结合,打出“散是满天星,聚是‘苏大强’”的口号,并邀请“苏大强”的扮演者倪大红出镜,用“谁说江苏散装?伊我看一点不装”“苏超群聊申请+1”等地域梗,强化“苏超搭子有伊利”的品牌认知。
大屏广告上,各家更是极尽调侃之能事,用拟人化、富有情感温度的表达方式,增强品牌与赛事之间的情感联结,与用户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在苏州,伊利绿色心情说“没有机场又如何,江苏的苏是苏州的苏,‘心情’降噪不上火”,到了无锡,伊利奶糕的口号则是“踢翻醋坛,高温天蜜桃加冰”。伊刻活泉在常州的投放不仅有这辈子都过不去的“|州”梗,还不忘坚持cue品牌前段时间出圈的“都0”梗。
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企业也是使出浑身解数誓要分一杯羹。
运动社区虎扑迅速响应,在短时间内紧急上线了“江苏联”专属频道,首日访问量便突破百万,成为球迷互动讨论的新阵地。
微博#苏超联赛##苏超1个省踢出13省pk的感觉##苏超爆火没有省份抄得了作业#等话题阅读量均超过1500W+;小红书#苏超##苏超联赛#相关话题浏览量破亿;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已超37亿,其中超七成的视频内容由普通素人自发创作上传,极大推动了赛事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
总体看,“苏超”的赞助商主要来自金融、汽车、快消、科技等领域,与体育业务或是本地地缘关系有较强联系。
而缺乏像耐克、阿迪、李宁等体育赛事中常见的一线运动大牌,这还是跟品牌营销惯例有关。
一方面“苏超”作为地区性的民间赛事活动,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是突然爆发的,而运动品牌一签约就是多赛季的赞助,对流量稳定和用户口碑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苏超”营销的热门话题大多是由民间造梗传播,品牌主动打造的热点内容可谓寥寥无几,如果没有营销动作的承接,热点只会转瞬即逝,对国外大牌的门槛较高。
不过,“苏超”的火还能一直烧到11月,届时能吸引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品牌,赞助商又能带来哪些新玩法,还尤未可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识研究所”,作者:范文斐,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