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泛舟,杏坛育梦。
2024年6月20日,浙江大学西溪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潮涌东方·艺润港城”师生美育作品公益展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美术系联合主办,杭甬两地学术与艺术的交汇,在此刻绽放熠熠光辉。
在这场艺术与教育交融的盛事中,我们看到了周芳芳女士的身影——她是一位青年艺术家,也是一位立足讲台、默默耕耘的美术教育工作者。
学艺之路:传统厚植,国际拓视
周芳芳,宁波市北仑区春晓教育集团春晓实验学校美术专职教师。她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艺术与教育的双重实践,其学术与创作轨迹扎实而独具格调:
2013.9 – 2017.7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染织设计专业
主修课程包括:专业素描、专业色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工笔白描、扎蜡染、刺绣艺术概论、传统纹样研习、纹样设计、丝网印、面料设计、编织设计、地毯设计、立体裁剪、室内纺织品设计。
在校期间周芳芳深耕传统工艺与材料实验,形成稳健的视觉表达基础。
2021.7 马兰戈尼设计学院(上海校区) 数字影像与艺术指导
融合东西方美学理念,拓展现代视觉语言,强化其艺术实践与教育创新的交叉能力。
教书育人:勤奋浇灌,温情守望
自毕业后,周芳芳女士始终扎根于教育一线,专注于青少年美术教学与素养培育,至今已深耕七载。她不只传授绘画技法,更关注美育在人文、审美、创造力等方面的价值与引导。
在教学中,她将染织艺术、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为学生开拓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视野。她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与同行的广泛认可:
教育成果(部分获奖):
区级荣誉:
北仑区优秀指导教师
北仑区优质课评比三等奖(2021年10月)
北仑区第二届资源教师基本功大赛 三等奖(2021年10月)
《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获北仑区初中美术优质课评比 三等奖(2021年1月)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扎染课程研究》论文获北仑区美术教学论文评比 三等奖(2019年6月)
省级/协会类奖项:
《染出来的多彩生活》论文获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协会 一等奖(2020年1月)
《话说空间》课件获“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比赛” 二等奖(2020年10月)
公益与创新:
“盛威”教育创新奖(2019年12月,白峰中学与盛威普世慈善基金会联合颁发)
北仑区中小学美育创新优秀案例 三等奖(2022年3月)
她的课堂,是生活与艺术的交汇地
无论是《话说空间》的立体构建,还是《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中的纹饰提炼,又或是《染出来的多彩生活》所展现的传统技艺转化,她的教学总能紧扣学生兴趣,将传统工艺巧妙嫁接于现代语境之中。她让孩子们明白,美,不是抽象遥远的名词,而是触手可及、可以亲手创造的生命体验。
周芳芳,一位将传统美学、当代表达与教育情怀交融于一身的青年艺术工作者。在她眼中,艺术不仅是美术馆中耀眼的光芒,更是教室里孩子们眼中的星火;而教育,则是一场长情的陪伴,是用勤劳灌溉、用爱心守护的生命交融。
现在,就让我们静心欣赏这位青年艺术家周芳芳的一系列代表作品,走进她所描绘的艺术与成长之路。
作为一位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怀敬意的创作者,周芳芳十余年来始终坚持对传统印染艺术的深入研究。从蓝印花布到蜡染、扎染,她不仅在技法上不断精进,更重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她曾多次前往云南、四川等地采风,与当地民间艺人深入交流,搜集技艺素材,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古老工艺与当代艺术产生对话。
她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的质朴与当代表达的张力,常以布、染料与手工技艺为载体,在视觉中延展出时间的层次与文化的温度。
除创作外,周芳芳也投身于艺术教育工作,致力于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传播艺术的价值。她主张以体验式教学唤醒学生的感知能力,并不断将非遗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使年轻一代在亲手实践中理解并延续传统之美。
她相信,艺术不应被固定在博物馆或殿堂中,而应如水一般,流动于生活的缝隙之间;非遗文化的延续,也并非单一的复制,而是在当下语境中寻找新的生长方式。
喜欢教书育人的她,日常以“fangfangzhou博物馆”或“芳芳周博物馆”的名义,在互联网上娓娓道来她对艺术与美的观察与思考。她相信,美从不遥远,它藏在生活的细节中——一束晨光里的灰尘舞步、一角布料的渐变色泽、一位老妇人缝制的传统纹样。
在她的镜头和文字中,寻常的物什被重新赋予生命:泛黄的手工布料、旧时印染工艺的肌理、街头小贩随手编织的竹篮,仿佛都在低语岁月与匠心的故事。
她将自己的创作空间视作一座流动的博物馆,收藏的不只是作品,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文化的尊重。她温柔而坚定地记录下每一寸关于“美”的发现,并以一种近乎浪漫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热爱艺术、渴望真诚的人们。
作品名称:《听雨落海》
作品名称:《紫麟海韵1.2》
作品名称:《暮焰花窗》
作品名称:《水云织罗》
作品名称:《绿影浮生》
作品名称:《落霞碎梦》
作品名称:《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