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十里
社零透视:消费降温?
从整体数据上看,消费市场呈现逐步回暖的趋势。
一季度社零同比增速为4.6%,二季度提升至5.4%,整体呈现“阶梯式”上涨。上半年社零总额达到24.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进一步确认了其作为经济增长主引擎的地位。
但如果将视角聚焦到6月份,数据则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现实。
当月社零同比增速降至4.8%,不仅低于三、四、五月的表现,也低于同期5.3%的GDP增速。这种增速的回落并非偶然波动,反映出消费市场的分化。
具体拆解来看,6月份的回落体现在消费的两大核心支柱上。
首先,是餐饮消费,6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速仅为0.9%,相比5月的5.9%大幅放缓。更值得注意的是,限额以上餐饮企业(通常代表高客单价的品牌餐饮,月销售额超200万元者)的收入却同比下降了0.4%。
这一增一降的鲜明对比,反映出消费习惯的转移。消费正从客单价较高的品牌正餐,向性价比更高的小吃、快餐等业态转移。数据之外,也颇有感触。比如,在购物中心楼上的品牌餐饮客流量并不大,反倒是楼下的小吃集市人更多。
说明消费者在餐饮决策中趋于理性和精打细算。
这一消费逻辑的转变并非局限于餐饮业,它同样贯穿于商品零售领域。6月份,包括饮料、烟酒、化妆品在内的多个可选消费品类零售额均出现同比下降。由于这些品类的消费弹性较大,其销售放缓进一步表明,消费者对非必需品的支出更为谨慎。
从餐饮到商品零售,一个普遍的消费逻辑正在形成。
要理解这种普遍的谨慎情绪,还需要结合居民的宏观经济行为。数据显示,上半年住户存款新增10.77万亿元,而住户贷款仅增长1.17万亿元。
储蓄意愿远高于信贷扩张,说明居民部门正在采取更加保守的财务策略。主动降低负债、增加预防性储蓄,成为多数家庭的优先选择。这直接导致了即期、尤其是大额消费需求的抑制。
从而也直接催生了渠道的分化。统计局的数据,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远高于整体社零增速,其在社零总额中的占比已达到24.9%。
线上渠道的持续扩张,正好契合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电商平台依靠更短的供应链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综上所述,6月份社零数据的增速回落,并非一次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消费市场在当前环境下的集中体现。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未来消费市场的核心样貌:更加理性,更加注重价值。
即时零售打击传统商超?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零)整体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传统中大型商超依然深陷困境。
上半年零售业态数据显示,1—6月限额以上零售单位中,便利店、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品牌专卖店的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7.5%、5.4%、1.2%、6.4%和2.4%。
数字背后,是客流持续从大型卖场向更小型、更分散的零售业态转移。大型百货店和商超正在逐步失去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的下滑,既有消费分级、社区零售崛起、年轻人偏好变化等多重原因,也有即时零售的迅猛崛起对商超形成了压倒性的冲击。
当前,几乎所有主流互联网平台都在加码即时零售,通过本地商家和高效物流网络,实现“30分钟送达”甚至更快。同时,京东小店、美团小象、盒马NB等平台自营或合作的小型线下门店加速落地,进一步渗透社区和消费终端。
伴随供应链效率提升、商品结构极致优化和服务半径大幅缩短,传统中大型商超的市场份额正被多方蚕食。即时零售以极致便利性和响应速度,对传统商超构成了典型的“降维打击”,成为当前最致命的威胁。
这一新模式已从根本上重塑了消费者习惯。原本以“周”为单位的集中采购、囤货模式,正被“天”甚至“小时”为单位的即时、补充式消费所取代。消费者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下单,就能满足日常所需,前往大型卖场囤货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客流锐减已成为中大型商超无法回避的生死考题。
在这种压力下,头部商超纷纷加快门店调改,试图通过商品结构优化和体验升级扭转颓势。
然而,从财报表现来看,成效甚微。以中百集团为例,2024年亏损5.28亿元,今年上半年预计再亏2.13亿至2.9亿元;永辉超市也预计由盈转亏,净亏损2.4亿元。这些数字表明,传统商超的自救之路并不顺利。
一位头部连锁商超高管对《灵兽》坦言:“经过调改的门店,单店销售额和客流确实明显提升。从数据上看,改革方向是对的。”
但他也指出,单店的成功难以带动整体业绩改善:“这种增长的代价很高,而且难以复制和规模化。每家调改门店都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和运营资源,甚至要在部分商品上牺牲毛利来吸引客流。对于拥有数百家门店的体系而言,这种‘盆景式’成功无异于杯水车薪。更关键的是,这些增长并未解决客流持续被即时零售分流的根本问题。”
另一位长期关注零售行业的分析师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许多商超的调改,本质上只是在优化‘到店之后’的体验,比如货架陈列、商品组合等。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在即时零售已经能满足大多数日常需求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到店?”
他进一步分析,传统商超赖以生存的“一站式购齐”优势,正在被即时零售的“万物到家”逐步取代。“如今,消费者只需一瓶酱油、两根葱,打开手机App下单就能送到家,而不是驱车前往大卖场。商超的对手,已经不是隔壁的另一家超市,而是消费者手机里的即时零售平台。”
归根结底,商超如今面临的困局,已不仅仅是经营细节的优化问题,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系统性错配。
而社零增速的放缓,只是让商超困境加速显现。真正的危机在于,传统商超赖以生存的商业逻辑,正被以即时零售为代表的新模式所颠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门店调改做得风生水起,最终财报上依然难掩亏损的现实。
物价信号
如果说社零增速的放缓揭示了消费“量”的减弱,那么物价指数的持续低迷则反映了消费“价”的现实压力。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这是近年来上半年CPI首次出现负增长。即便6月单月微涨0.1%,整体价格水平依然难言乐观。
在此前通缩压力较大的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CPI尚分别维持1.0%和0.1%的正增长。如今,即使政策端持续推出“以旧换新”、消费券等多种刺激措施,价格水平依然未能有效提振,显示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这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乏力,更反映出通缩压力正在逐步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通缩压力并非所有领域均衡下行,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商品价格下行,服务价格上涨。
具体来看,上半年价格降幅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如汽车)、牛羊肉、蛋奶、酒类、鲜菜等核心实物商品。无论政策刺激还是季节更迭,这些品类的价格依然持续走低。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供给端产能过剩。以汽车为例,行业竞争激烈,企业为清库存和保障现金流,不得不持续降价。
二是,需求端消费能力收缩。牛羊肉、蛋奶等基础食品价格的持续下滑,反映出部分消费者主动降低消费标准,带动了需求端的收缩。
与商品价格持续下行形成对比的是服务价格的上涨。家庭服务、服装、教育等服务类价格指数上半年均保持正增长。
这种“商品降价、服务提价”的局面,使消费市场呈现出结构性分化:一方面,生活必需品价格下跌减轻了部分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商品端利润空间被压缩,相关行业的盈利压力和就业压力有所增加。
对于零售商,尤其是传统商超而言,这种结构性通缩给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商超的核心品类正处于价格下行压力之下。生鲜、食品、日用品等主营业务价格持续走低,即便销量稳定,销售额也在下降。此外,商品价格下行还会强化消费者对未来进一步降价的预期,增加零售端竞争压力。商超往往不得不参与价格竞争以维持客流,但这又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其次,服务价格的上涨与商超关联有限。教育、家政等服务行业的增长,难以为商超带来直接利好。即便商超提升服务体验,当前消费者更关注性价比,愿意为服务支付溢价的意愿有限。
同时,价格下行环境下,商超传统的促销手段也面临挑战。降价成为常态后,部分消费者倾向于观望,期待更低价格,促销活动的吸引力减弱。但降价带来的客流提升有限,利润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可能因需求递减而积压库存。
可以说,简单依靠降价已难以解决当前的行业难题。降价虽能带来短期客流,但长期来看,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因此,商超门店的调整和优化效果有限,本质上在于通缩压力下,需求和价格的持续疲软削弱了局部优化的成效。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零售企业需要跳出单纯价格竞争的思路,通过提升供应链效率、发展自有品牌、丰富服务体验等方式,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只有构建起结构性的成本和价值壁垒,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周期变化。(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灵兽”(ID:lingshouke),作者:十里,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