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新华社报道,甘肃天水某幼儿园被爆群体性血铅异常事件,在251名幼儿中有233人血铅异常,该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调查,涉事园方违规使用了非食用含铅“彩绘颜料”加工食品,最终酿成此次公共卫生危机。这场突发事件不仅引发了家长群体的高度焦虑,也引发了公众对儿童铅暴露危害的普遍关注。基于此,华大基因微量元素与重金属检测(全血),能为儿童提供可靠的血铅水平筛查工具,助力守护儿童健康。
当前,公众对于“血铅超标”的认知多局限于“装修污染”或“工厂排放”。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涉事人员却是违规将外包装明确标注为“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用在了幼儿食品的制作上。经过检测,其铅含量高达1340毫克/千克,远远超过国家标准0.5毫克/千克的限值。对于儿童来说,微量的铅摄入都有可能对其带来长期伤害。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儿童对铅的吸收率是成人的4-5倍,即使是血铅浓度略高于35微克/升,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认知能力和情绪行为。长期铅暴露还会导致生长迟滞、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对儿童的生命质量造成实质威胁。因此,如若孩子存在上述症状,且接触过疑似含铅物品,如劣质玩具、翻新老房、彩绘餐具、散装糕点等,这时家长需主动向医生提出进行血铅检测建议。早筛查、早干预,是避免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伤害的重要一步。
如今,血铅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其中,比色法因检测精度有限,仅适用于铅浓度较高的样本筛查,对轻度暴露的检出能力不足;AAS操作较为成熟,但一次仅能检测一种金属元素,对铅含量极低的样本(如早期暴露者)不够敏感,存在漏检风险。相较而言,ICP-MS凭借其高灵敏度、高准确性,不仅能同时检测多种重金属元素,还能发现极微量的铅暴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血中铅的测定(GBZ/T 316.1—2018)》中已明确提出能用作血铅检测。华大基因推出的微量元素与重金属检测(全血),采用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技术(简称ICP-MS),能实现对人体血液中11种微量元素与7种重金属浓度进行精准定量。除血液检测外,头发、尿液等样本也可用于重金属暴露评估,为临床诊断及环境健康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参考依据。
铅污染的潜在危害,不在于它究竟离生活有多远,而在于其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相较于事后治疗,建立前端识别与源头管控,对于保障儿童免受铅暴露威胁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华大基因还将持续实现技术创新,助力为儿童健康筑起更坚实的防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