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LV「路易号」彻底在社交媒体上火了,甚至成了网红打卡地。
走在兴业太古汇的街道上,我们可以看到,LV庞大的船体横亘在街区之间,围挡由大面积银色金属板拼接而成,板面均匀排布着LV经典的Monogram图案,船体在日光下反射出周边建筑和天空的倒影,呈现出冷峻而工业化的质感。
LV、上海、巨型油轮、兴业太古汇这几个本身就极具话题性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流量效应更是成倍增长。在LV 「路易号」巨轮揭幕后的一段时间内,线下打卡人流明显增多,小红书等平台的相关讨论也迅速升温,成为近期备受关注的话题。那么,为什么这一事件会火?背后有什么营销真理?基于此,我们采访了赞意CEO乌东面,来探讨LV以及线下零售行业为什么热衷于在做围挡营销。
事实上,这并非是LV的第一个造型出圈的案例。此前LV在巴黎和纽约都打造过标志性单品放大版的巨型围挡。
只是这一次,LV做的更极致。
01 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出圈的机会就会变大
“LV 其实创造了一个出乎预料的体验。过去你没有见过,现在你看见了,你就会愿意去在社交媒体上去分享。把形式做到极致这件事情,我觉得机会都一直是挺大的。”赞意CEO乌东面在谈及「路易号」时这样说。
在乌东面看来,这艘巨轮不只是一个夺人眼球的临时装置,而是一种把品牌理念、视觉冲击力、文化共鸣、社交传播和资源投入全部打磨到极致的综合表达。它背后代表的是奢侈品牌对稀缺性、情感联结和符号价值的持续探索,也折射出当下营销的一种共识:当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品牌要用更极致的形式和更深度的叙事去触动人心。
正因为此,LV「路易号」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讨论度和影响力,归纳来看,它几乎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做到了极致:
首先,视觉形式上的极致突破。
仔细来看,LV摒弃了传统的平面围挡形式,而是用一艘1600平方米的立体巨型轮船强势占据城市视野。这个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小,巨大的体量使得它在都市钢筋水泥的背景下形成强烈反差,能够迅速抓住路人的视线。在设计细节上,轮船的造型结合材质的光泽和光影效果,进一步放大视觉冲击力。
在引起公众好奇的同时,激发了路人拍照打卡的欲望,进而推动了品牌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传播。从传播角度看,这类由用户自发生成的内容,不需要品牌提供额外的转发激励或话题引导,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的曝光,进一步放大了话题热度和讨论意愿。由此完成了品牌存在感的建立,也延伸出一种更具说服力的公众背书。
其次,品牌叙事的极致契合。
追溯LV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品牌基因里就有航海文化。
LV诞生于1854年巴黎,以为贵族定制旅行箱起家,在蒸汽船和远洋航行逐渐普及的时代中崛起。在当时,LV的硬箱以轻巧、防水、防撞著称,是长途旅行的象征性物件。
LV「路易号」正是将“航海旅行”这一核心品牌精神以航海轮船的具象符号直观呈现。「路易号」不仅继承了品牌自创立以来对远行与探索的叙事传统,也恰好契合夏季人们对出行和度假的心理预期。
这种将抽象品牌理念转化为实体场景的操作,本质上暗合了当下 “媒介内容化” 的趋势。
“围挡不再只是普通的平面广告了,而是能讲故事的媒介,”乌东面举例说,“像无印良品‘川流有息’,通过结合成都文化成功出圈。LV这一次用巨轮去表达旅行,也是在用更极致的方式让品牌叙事具象化。”
当围挡有了明确的故事线索时,路人也能直观感知到“旅行”这一主题所传达的情绪,进而能够强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连接和想象空间。
然后,城市语境的极致融合。
轮船与海运是上海重要的城市意象,轮船装置与地理、历史和当代都市肌理形成天然的呼应。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符号堆砌的突兀感,让品牌表达与在地文化自然衔接。
乌东面认为,能够与城市在地性形成深度呼应,是奢侈品营销里尤为重要的一环。“它不是把一个概念简单平移,而是要在当地找到符号和情感共识,把它放到对的城市,才能形成情感联结。”
在看到这艘“停泊”在街区的巨轮时,能感受到LV关于旅行的叙事,也能联想到上海作为国际港口的开放气质,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品牌在公众讨论中的话题度。
最后,资源投入的极致保障。
LV凭借高溢价商业模式和明确的品牌定位拥有强劲的盈利能力,能够持续投入高额预算用于品牌形象塑造和创新项目,支持品牌形象建设。在乌东面看来,这类资源投入也是奢侈品牌区别于大众品牌的底层逻辑,“它本来就不追求短期ROI,而是为了不断强化稀缺性和文化价值。”
对于LV来说,这种投入是品牌对高品质和独特性的持续追求,也是在激烈竞争的奢侈品行业中维持差异化和辨识度的重要手段。
02 围挡营销的本质是“企业向内容化转型”
不仅是LV,近年来各大品牌也纷纷把目光放在围挡的打造上。
爱马仕在米兰的新店,其围挡选择了品牌经典的爱马仕橙作为主色调,配上艺术家创作的双关语标语,赋予了围挡强调品牌属性和传递情绪价值的双重意义 。
而巴黎世家在上海兴业太古汇的做法则更加直接——简洁的logo与充满张力的模特画报形成强烈对比,恰好迎合了这个商圈年轻、前卫的气质,让围挡自然而然地成为时尚潮人的”街头秀场”。
那么,奢侈品牌为何将“围挡”视为重要的传播阵地?
美国学者迈克尔・戈德海伯在《注意力购买者》(The Attention Shoppers)一文中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注意力经济,指的是随着信息的极大丰富,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谁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在城市人流密集的区域,品牌通过巨大的体量和鲜明的造型,打破人们的惯性认知,将其转化为引人注目的传播媒介。围挡正是品牌争夺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战场。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巨型围挡是展现其品牌符号的舞台——让富裕阶层获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同时让更广泛的城市人群感受到一种“可以靠近,但难以拥有”的氛围中。正是这种暧昧的心理张力,在持续滋养人们对奢侈品的文化想象。
这种以强视觉占位和文化叙事为核心的策略,也正逐渐渗透到更广义的零售传播中。
乌东面认为,“当下的媒介、产品、供应链乃至线下零售门店,都在向内容化转型。这既符合企业经营内容化的大趋势,也与当下的打卡文化相契合。”所以,围挡作为一种传播品牌内容的介质,可以通过内容来提升与消费者的沟通效果。
并且,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差异化认知。而围挡能够成为品牌价值观和态度的直接表达载体,无论是通过材料选择体现环保理念,还是通过设计风格展现品牌个性,都在向消费者传达深层的品牌信息。
品牌在围挡上的重金投入,本质上是在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社交传播、差异化竞争和空间价值重构的多重驱动下,将围挡转变为品牌传播和价值构建的重要载体。这种投入看似是对临时空间的支出,实际上是对品牌长期价值的投资。
03 地标型、在地型、互动型,三大方向,三种流量密码
在奢侈品牌用巨型轮船把“围挡”推向极致的同时,茶饮、零售等高频消费行业也在地把围挡作为自己的流量入口。
不同的是,对于LV这样的高奢品牌来说,围挡更像一笔长期心智资产的投资。而快消品牌做围挡需要“算得过来账”,用有限预算换人流、线上曝光和社交话题的多重转化, LV 这类高奢品牌本就不追求短期 ROI,愿意为品牌稀缺性砸重金,乌东面分析道。
这种 “长期价值投资” 与 “短期流量变现” 的策略分野,本质上催生出围挡在城市空间中的多元形态。为了更系统地呈现围挡在品牌传播中的多元价值,我们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来看不同形式的围挡在城市空间中所扮演的多样角色。
其一,地标型围挡,打造城市视觉焦点。
地标型围挡的核心在于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打造视觉焦点。这类围挡不需要任何文字说明或产品展示,仅凭造型本身就能让每个路过的人停下脚步,甚至打卡拍照上传至社交媒体。
传统广告依靠媒介平台获得曝光传播,而围挡本身就具备媒介属性。这种围挡营销策略正是契合当下的“打卡文化”。品牌不再被动等待消费者发现,而是主动创造可供拍摄打卡的场景。每一个路过的行人都成为了潜在的内容创作者,围挡的视觉奇观性保证了分享内容的传播价值。
与LV「路易号」的造型感围挡类似,北京三里屯的壁克峰(Peak Performance)首店与UCCA合作,将围挡打造成名为“凯布讷山的折痕”的大型艺术装置。
围挡以北欧户外精神为灵感,将山脉等高线的图形切割为立体折面,通过几何造型与极简色彩呈现“山峰”意象,既回应了品牌诞生于瑞典凯布讷山的故事,也在街区形成了显著的视觉识别度,引导路人驻足拍摄和讨论。
其二,在地型围挡,融入城市文化肌理。
在地型的围挡更注重与城市自身文化的共呼吸。它们通过融入当地文化符号和集体记忆,有效降低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成都Shake Shack的围挡设计就是典型案例——用熊猫、麻将等成都元素让美式快餐有了川式表达,品牌从“外来者”自然转变为“邻居”。
相比直接的广告说服,这种情感迁移显得更加自然和有效。品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商业符号,而是融入了本地生活肌理的一部分。
例如Apple静安店的围挡,它以苹果标志与盛放的白玉兰为元素,这个设计看似简单,却精准地捕捉了上海的城市气质。
白玉兰作为上海市花,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此次设计不仅是对当地文化的巧妙致敬,也展现了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地化表达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品牌价值与本土情感的深度融合。
其三,互动型围挡,激活用户参与体验。
在社交媒体时代,有效的传播并不是品牌的自说自话,而是消费者基于真实体验的主动分享。参与性围挡正是基于这一认知设计的传播策略。
通过设计巧妙的用户参与机制,围挡将被动观看转化为主动体验。参与过程本身就成为品牌体验的一部分,而用户的主动分享比品牌单向输出更具说服力。
例如,成都 Aesop 伊索太古里新店曾打造 “Be Nosy” 创意围挡:围挡以石膏材质塑造数十个等比例人体鼻子雕塑,每个雕塑对应喷洒不同香型的伊索香水。
这一设计将围挡转化为嗅觉艺术装置,既契合品牌 “感官体验” 的美学理念,又通过 “闻香 – 互动 – 分享” 的闭环,增加了施工期间的品牌可见度,也让围挡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短期打卡热点,显著提升品牌的声量。
在高频消费领域的线下门店中,互动型围挡的应用也十分普遍。茶饮和零售门店的围挡设计往往更注重“即时视觉冲击”与“社交媒体友好度”,这不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是为了激发消费者的分享欲望,带来广泛传播。相比奢侈品围挡的艺术雕塑感,高频消费品牌更倾向于结合流行元素、地域文化和消费者日常生活场景,打造易于互动和记忆的内容。
霸王茶姬的北京首店(合生汇店)就巧妙利用门店围挡,设计了一场与诗句相关的趣味活动,消费者需从打乱的文字中找出任意一句诗,再通过官方公众号领取优惠券。这不仅吸引了大量路人驻足参与,也提前锁定了开业后的潜在客群,实现了品牌的有效预热和拉新。
品牌通过互动型围挡实现线下“体验前置”,可以在有限的装修期内制造话题与期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门店开业后的转化效率。这种做法反映出线下零售正积极借助内容化营销策略,强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和品牌认同。
成功有效的互动型围挡往往具备三个特征:互动体验独特新颖,分享结果具有社交价值,品牌植入自然不突兀。当用户在社交平台分享参与体验时,品牌传播就在这种用户自发的行为中完成。
04 结语
当我们重新审视一块围挡,把它视为是品牌与城市、与人群之间的连接媒介时,就能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在这片“留白”中下注。当品牌愿意在这些“无用之地”投入创意和真诚时,就更容易在人心中留下品牌印象。
未来,围挡或许还会延伸出更多可能:数字化互动、与线上社群联动、与公共艺术结合,甚至成为城市空间体验的一部分。对品牌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完成一场有辨识度的表达,考验的不仅是设计能力,也是一种对城市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wj00816”(ID:Morketing),作者:Elane,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