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档,以“腰斩”的姿态黯然落幕了。此前娱乐独角兽发过一篇档期预测,当时的观念尚且比较保守,认为五一档票房会在8亿上下,是去年的55%左右。
眼下,随着五一档落幕,最终票房定格在了7.47亿,只有去年的48%,观众们的投票方式显然要激进的多。
从档期总票房看,今年五一档比2016年略高,但不及2017年。若考虑到2021年开始,五一假期才首次延长至五天,以档期内日均票房来看,今年五一档尚且不及2015年,正应了娱乐独角兽在上周发布的推测:五一档倒退十年。
若再考虑到我国银幕数从2015年的3.4万,增长到今年的7.9万,五一档何止倒退十年。
从五一档市场报告来看,今年五一档最可怕的事,不在于档期票房创下8年新低,日均票房创下10年新低(2022年数据排除在外),而在于年轻观众正加速抛弃影院,高年龄段观众占比进一步提高。
年轻观众加速抛弃影院
据灯塔专业版出品的《2025五一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今年五一档24岁以下观众占比17%。其中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占比2.9%,20-24岁观众占比14.1%。而在去年,这两个数字还分别是5.0%和17.9%,累计占比将近四分之一。
如果说一年的变化尚且说明不了什么,但近五年放在一起对比,则多少有些触目惊心。
从2021年到2025年,五一档24岁以下观众占比分别为38.4%、34.3%、25.4%、22.9%、17%,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占比分别为8.9%、8.5%、6.3%、5%、2.9%。年轻观众的逐年流失,已成五一档的一大顽疾,20岁以下青少年观众在今年更是直接下滑了42%。
如果以疫情爆发的2020年为基准,说明24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并未养成在五一档观影的习惯,而连续几年的网课、五一期间足不出户/旅游、五一档电影质量等问题,更进一步促使了他们不在五一期间观影。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年龄段观众占比进一步提高。五年来,除却25-29岁观众有一定波动外,30-34岁、35-39岁、40岁及以上观众占比几乎均在逐年提高,但这对电影市场来说,显然不是一个乐观的数据。
除却年龄成熟度,近年五一档另一个不容乐观的态势,是观众的观影活跃度在降低,影院的社交属性在降低。
从2021年到2025年,五一档单均购票张数分别为1.93、1.94、1.91、1.86、1.82,单人观影比例,则分别为25%、22%、30%、31%、34%,不管是否排除2022年这一干扰因素,五一档单均购票张数和多人观影数都在下降,看电影正越发成为一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朋友、情侣和家庭的选择,这也正应和着当下大城市年轻人普遍独居、不谈恋爱的社会现状。
这点在漫威大片《雷霆特攻队*》上最为明显。一二线城市票房占比高达74.7%,是档期内第一,购票画像强男性偏好,男性观众占比档期内第一,单人观影占比49%,同样档期内第一。
从五一档城市票房top20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五座城市分列前五名不动摇,而这些大城市的平均票价远高于三四线城市,若单人观影的比例若进一步提高,年轻观众的比例再进一步降低,明显不利于电影市场健康发展。
高质量电影何处寻?
今年五一档电影,单以豆瓣评分而言,并不比往年差。《水饺皇后》《大风杀》《雷霆特攻队》在开分时都有7分及以上,即使稍有滑落,但也在及格线以上,《人生开门红》也是易小星过去几年评分最高的一部。
电影质量更高,票房却更低?这点娱乐独角兽要打个问号。
像《幽灵公主》这种评分超高的宫崎骏老片是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暂且排除在外,单看那5部真人电影。
我们对一部电影质量更高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是评分更高,那今年票房最高的该是《大风杀》,可它目前在市场上的票房是垫底的,预计总票房不会超过六千万。
仅从市场角度看,高质量电影=卖座电影。什么电影是卖座电影?不外乎强情绪、强反转、强喜剧、强催泪、强离场感、强类型、强创意、强导演、强品控、强演员阵容等等,如果在一部电影里做到多项,那基本等同于《误杀》系列,再高一点就是《唐人街探案》系列,甚至是《流浪地球》系列。
以此来看,今年五一档电影其实各有各的硬伤。
《水饺皇后》是香港导演刘伟强+马丽主演,但传记电影本来就不够卖座,即使有国民度爆表的马丽主演,也无法弥补类型上的劣势,且观众更想看的是喜剧电影,而不是马丽转型。
《人生开门红》是易小星导演十年来的评分新高,从受众画像来看,该片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三四线城市仍旧卖座,但一二线城市观众普遍不买账。
从演员阵容看,十年前的《万万没想到》,主演是凭借同系列网剧爆火的白客,前两年票房10亿+的《人生路不熟》,是乔杉+马丽组成夫妻档,加流量小生范丞丞,而《人生开门红》的男一号常远,与前两者相去甚远。
一来,常远的过往成绩并不具备抗大梁的能力,更适合他的其实是重要项目里的男配,他给观众留下重要印象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配角,比如已经被盘出包浆的表情包“看人真准”。
二来,易小星、常远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过去几部电影的口碑反噬,“烂片警告”的帖子在各大平台随处可见,一部电影里两人有一个就足以劝退部分一二线城市观众,更别提两人合体。三来,喜剧一姐马丽今年成了他们的“对家”,在《水饺皇后》挑大梁。
《大风杀》票房表现最差在意料之中:够硬核,但不够商业,主创阵容也相对较差,不是观众的第一选择,质量又没高到碾压其余影片。
《猎金·游戏》是邱礼涛导演+刘德华、欧豪、倪妮主演,属于积压的金融犯罪片,但刘德华近几年过于劳模,几乎每年都有两三部电影上映,即使尽量挑题材、挑剧本,观众也已视觉疲劳,且该片质量并不突出。
相比之下,《幽灵公主》的胜算其实最高,引进费用低,但稳定能有1亿左右的票房产出,利润十分可观,还不用操心宣发,“宫崎骏导演”的名号与豆瓣8.5以上的评分往那一摆,就是票房保证,观众心里就有预期。这也是过去几年宫崎骏老片一部接一部在内地上映的最大原因。
虽然知名度更高的《千与千寻》《龙猫》等都已引进,但《魔女宅急便》《风之谷》等没在内地上映过的影片还可以继续引进。
三十多年过去,还有无数人在用“魔女琦琦”当微信头像,说明它们的受众群体仍然庞大,票房产出仍旧可观。一部投资一亿、回本周期长的中高成本的大片,都未必有宫崎骏老片赚钱,甚至可能会亏本,两相映照,什么更适合中国院线体质,也就不言自明。
摒弃陈旧创作,叠加票房保障
每年有爆款电影出来后,业内都会总结成功经验。但接下来几年时间里,这种成功经验又会被验证已经失效。
其中影响因素众多,比如电影同质化严重、单一题材过多,观众被“欺骗”多次、观影试错成本太高,索性不选任何一部也不出错,省得受到烂片折磨。
但如果导演的品控能力足够强,摒弃陈旧创作,影企和广电联合将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压得足够短,那蹭社会热点、国民情绪的热度是完全可行的。
一如过去几年XX周年的献礼片层出不穷,极限定档暑期档、国庆档、春节档的头部影片也层出不穷,这一成功经验完全可以照搬到非主旋律电影。
何为叠加票房保障?不外乎前文所述的的那十个强进行有机叠加。
比如宫崎骏电影,依托几十年的口碑和评分,不管在五一还是暑期,永远扛打。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
比如类型片导演+类型片演员+同类型题材,让观众一看就知道,这部电影大概是怎样的类型,该报有怎样的预期。
就好像郭帆的科幻片,饺子的动画片,陈思诚的喜剧探案片,片名和预告片往那一放,观众们心里就有了数。今年春节档,王宝强与刘昊然的海报往那一摆,上百万网友就开始玩梗“福尔摩斯与星期五”,这种自来水宣发,起码能帮片方节省上千万的宣发费。
从这一角度出发,邱礼涛、刘伟强这样能稳定产出豆瓣6分+港片、犯罪片(合拍片),拍顺手了可以来一部7分+类型片的导演,是电影市场高度需要的,这也是为何邱礼涛能成电影多面手,为何他在过去几年的抢手程度、开新片速度,与90年代的王晶也相差无几。
内地导演里,大鹏、易小星之于喜剧片,也是同样的道理。
只不过大鹏经由《保你平安》《年会不能停!》多部优质喜剧的创作、表演,已摆脱了《煎饼侠》等烂片给观众的阴影,朝着口碑喜剧的方向前进,若今年暑期的《长安的荔枝》能够稳住,那他无疑又开拓出了古装喜剧这一类型分支。相较大鹏导演而言,易小星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比如让观众有新鲜感的组合。今年五一档,《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曾毅首次触电喜剧电影,就给了观众很大的新鲜感,虽说该片质量不怎么样,但在结伴观影和撬动年轻人观影两个维度上,于五一档电影中十分突出,这对电影市场来说,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同理,过去一年里,女性题材电影十分突出。
从春节档的《热辣滚烫》,到邵艺辉的《好东西》,再到赵丽颖、张小斐的几部新片,分别涵盖高票房、高口碑、高收益、高稳定性等不同优点。
从这一角度出发,没理由赵丽颖、张小斐可以,而在国民度、演技等维度都不逊色的倪妮等女演员就不行。
过去几年来,倪妮经常在港片里当镶边女主,或者在内地中等体量的男性题材电影里当二番,难道在女性观众占比55%的市场里,在女性观众对女性故事持续关注的当下,不值得电影公司创作更多的女性题材电影吗?
要知道,在4月底召开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对大片的目标也就是5亿票房以上,而张小斐主演的《拯救嫌疑人》在11月这种冷门档期的普通周末都卖了5亿+,完全符合大片预期。
我们不定大片目标,把票房目标定在1亿+、2亿+,像剧集市场一样把演员片酬控制在合理区间,将制片与宣发成本控制在2000-6000万,同样是一个好生意,就算是亏,也亏不了太多。
回首《哪吒2》《唐探1900》引爆春节档,有人喊出重回600亿+的宏伟目标。到如今清明档、五一档和其它周末均不及预期,希望今年电影市场能超过去年的425亿,仅仅过了三个月而已。
暑期档能否扳回一局?希望接下来各家的定档与宣发动作,能给市场带来一些惊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作者:李寻欢,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