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印尼的中国创业者一起
张帆:印尼Xspace创始人
大乔:印尼铜雀出海创始人
韩逸伦:WoderMind CEO
Joanna :来印尼 11 年的创业者
丁秋瀚:印尼迅达地产CEO
其他多位创业者
“上次印尼工人来给我们公司装修,带着吉他,中午时,他们在工地边唱边跳,载歌载舞。他们是娱乐第一,工作第二。”在首都雅加达,一位中国创业者告诉我,这是印尼人的日常。
印尼人口2.8亿,排名第四,是人口数量最多的穆斯林 国家,世界第7大经济体。但是因为之前的社会动荡和风波,这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陌生国家。
2025年,我前往印尼,历经约1个月时间,在印尼雅加达泗水巴厘岛等地,和超过10位来自中国的创业者深聊。他们分布在地产、消费、教培、线下娱乐、自媒体、制造等多个行业。一起交流包括印尼的机会、陷阱、政策、人文、趋势等。
印尼的中国企业爆发
中企汹涌:中国企业从1990年代开始落地印尼,开始是央企国企,然后是矿产、制造业、电子产品,直到现在线下消费、互联网、新能源等集体爆发。
在这其中,OPPO和vivo已经成了中企在东南亚出海的标志性象征,分别在2013年和2015年落地印尼,建立自己的工厂,是中企落地印尼的排头兵,对印尼企业管理、商业模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OPPO在印尼落地之后,招聘了数千名本地销售,开始引入提成制度,改变了印尼人只拿固定工资的传统思维。开了超过两万家零售店。市场占有率2024年超过22.7%,稳居第一。
根据媒体报道,青山控股与江苏德龙镍业,共同控制印尼超过70%的镍精炼产能,主导全球镍供应链。镍是新能源电池的核心原料。青山系企业在当地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
比亚迪印尼工厂总投资额超过10亿美元(约73.亿人民币,以下均按人民币计算),工厂位于西爪哇省,设计年产能15万辆,预计2025年底完成建设,2026年初投产。
蜜雪冰城在印尼突飞猛进,截止到2024年9月,门店总数达2667家,占蜜雪冰城海外门店总数(4800家)的55%,稳居东南亚市场首位。
正在筹划上市的货拉拉招股书显示,印度尼西亚是Lalamove(货拉拉海外版)主要市场之一。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岛国,超过 1.7 万个岛屿,原来的物流整体效率非常低,同时企业自建成本太高。Lalamove整合当地的摩托车和货车资源,提供货运和即时配送等服务。原来的手搓式物流,遇到了可视化全数字化物流平台,成本大大降低。印尼热带水果等货损争议减少98%,合作企业超过5000家。
印尼迅达地产CEO丁秋瀚说,南雅加达市中心的高级公寓,以前主要租赁方,是各国大使馆和日韩美等企业高管,现在中资的高管,越来越多了。租赁高端写字楼的中企也变多了。
大乔做了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提供出海印尼的落地服务,主要合作群体是工厂制造和连锁消费,包括前期咨询、落地、对接资源等。她感觉从2024年开始,来印尼的中国工厂明显变多,以前主要是线下消费连锁品牌,或者贸易商。因为预测可能特朗普上台,美国不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越南那边的产业会有变化,于是部分工厂迁移。
中国人越来越多:Joanna 11 年前刚来雅加达的时候,中国人还不多。“你去外面消费,根本听不到中文,几乎都是本地话。南部高端一点的地方,才会讲英文。而且他们的英文也很难懂。所以那个时候交流还是有问题的,现在很多营业场所,都可以讲基本中文了。”
张帆在印尼Oppo工作了3年,然后回国,在腾讯游戏市场部担任高级品牌经理7年,2023年底重新回印尼创业。在印尼做线下沉浸式娱乐,剧本杀密室鬼屋等年轻人喜欢潮流社交娱乐。
大乔之前在国内做线下零售,随着出海热潮到来,她对比了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印尼有门槛,各种进口的资质也比较难办理。然后就不会像越南那种,随便就可以做跨境电商。所以我们就选了印尼。”
与WoderMind的CEO韩逸伦
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变多,学习中文也成了一个商业机会。韩逸伦之前是美股上市公司高途的高管,出海落地印尼后,创建了教培机构WoderMind,他一方面帮印尼当地小孩培训英文,一方面也培训中文。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开了多家连锁培训机构。
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印尼向中国公民签发了约120万份居留许可,其中部分涉及工作或长期居留需求。此外,印尼政府推出的“黄金签证”(投资导向型长期签证)也吸引了部分中国投资者。
从中国餐厅数量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趋势。十年前,整个印尼的中餐都很少,很多时候只能吃麦当劳。现在湘菜川菜粤菜,应有尽有了。张帆说,仅仅在他门店所在的pika岛这个商业区,就有超过 360 多家中餐厅。不过消费也贵了很多,现在在雅加达中餐厅,一顿饭的人均消费已经到200-300元。
在大乔看来,出海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现在政府鼓励企业和个人出海。解决了就业,增加了企业和个人收入。很多出海中资企业,增加了收入和纳税。很多中层员工都是中国人,发工资也是人民币。员工在外面挣钱,把钱寄回去养家,提高生活水平,消除社会矛盾问题。
工资涨了:中国企业进来之后,本地的人均收入都提高了。Joanna 说,她在2013年来的时候,一个印尼人,即使英文印尼话中文说得都流利,工资都也达不到4000元。“现在我的助理,只有高中毕业,现在是7500元起步,以前只有在美国留学过的精英人士,在公司属于部门经理级别的,才能拿这个薪水。”
2025年1月,印尼政府又上调了PT公司(外资有限责任公司)最低工资,增长到2700元,这已经是连续三年上调了。
因为整体收入上涨,印尼本地人消费观念也在升级,30左右的年轻女性,也开始接受医美,舍得花2000多块人民币打一支玻尿酸。而在张帆的门店,很多来消费的年轻人,人均消费在120元以上,这比中国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还高。而他们人均GDP,只有中国的37%。
掺着沙子的黄金市场
有人形容,“印尼市场像掺着沙子的黄金,既有流淌着金钱的诱惑,也暗藏硌人的石子。”
降维打击:到印尼做生意,并不存在降维打击。
张帆说,尽管他在印尼工作了三年,但是创业和他预计的还是反差很大,“打击很大,没想到这么难。包括我来之前,写了一份非常详细的BP(商业计划书),但是来了一年。我发现没有一件事是按照BP来的。”
比如装修,按照他预估的,海外装修肯定比国内成本要高,做预算时就比国内价格和时间翻一倍,最后整体是翻了两三倍。“我这个店是2024年11月份底刚开,按计划是2023年的6月份开业,整整延误了一年多。现在每次下暴雨,我就祈祷千万别漏水,因为他们的装修不靠谱。”
招聘也难,因为剧本杀,在印尼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我们开始最纠结的就是,招聘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写剧本杀主持人这个,在当地到底算不算一个职业。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每一次招聘,面试时间半个小时,有25分钟,在解释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在他们连锁店逐渐稳定之后,本地年轻人开始接受并追捧,生意好起来了,本地也开始有一些类似的店了。
我在印尼时,刚好遇到了泰国王星被骗去缅甸的事,东南亚再次成为风险代名词。当地的创业者告诉我,原本有意向从国内到印尼来工作的,一下全黄了。
员工很佛:张帆的感受是,创业前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但刚开始“每天被气的要死,前期没有一天是开心的。”
印尼员工很佛系,不想上班,直接不来。有时消失一整天,电话不回,消息不回。第二天,问他为什么昨天没来。“我请假了,但我忘记说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印尼,只要提供医生证明,病假百分百全薪,但员工不会告知病假天数,老板只能等待。
在Joanna看来,很多国内的逻辑在这是行不通的,比如中国的销售提成激励制度,卖的越多,激励越多。但到印尼时是失效的。因为当地人会觉得太难完成了。特别是阶梯型的制度,中间跨度太大。所以不要激励,宁愿固定工资,也不愿意那么辛苦。“是OPPO等改变了他们。”
政策与竞争:印尼有一些行业,外资公司甚至本地中小企业,都没法进入,更别谈竞争,因为资源和政策被垄断了。资源方面,纸浆、棕榈油等自然资源都是被垄断的,财团通过种植园和加工设施形成壁垒。四家大公司控制全国超过40%市场份额。政策垄断司空见惯,印尼政府对外资零售企业股份限制。Indomaret 和 Alfamart 两大本土连锁品牌占据印尼便利店市场 90% 以上份额,形成双寡头垄断。日本 7-11 进入后也一直无法打开局面。
即使是竞争,也不存在随便捡钱。首先是两国的商业模式不同,必须要做本地化调整。其次,本地华人的竞争力很强,很多都是经商世家,华人家族二代三代,从小跟在父辈身边,耳濡目染,商业嗅觉和头脑非常敏锐。同时大都有国外名校留学背景,去英美或国内清华北大留学的很常见。
机会很多: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来印尼呢?因为确实整个市场存在机会和空白。
大乔的家人在印尼开了一家纸箱厂,因为他们发现在当地化妆品的包装材料很难,即使找到合适的,价格也特别高。大部分人会选择回国内去制作,然后海运过来,时间久,效率低。类似这样的市场空白机会还有很多。
印尼人口接近3亿,但是整个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给了中国企业很大的商机。比如配送货品,印尼大多是传统的货车租赁。当地媒体报道,印尼知名服饰Torch,仅每月租赁货车的成本,就在3万以上,但配送又慢出错率又高。物流是总成本的12%。
Lalamove通过数字化调度系统,混搭摩托小车货车。配送准确及时,动态调节价格,物流成本降为1.3万,仅是原来的 40%。Torch在九个城市的门店,借助Lalamove配送网络,跨城交付时间缩短40%。
另外,三角债恶性押款现象,在印尼极少存在。“如果拿到了印尼人的订单,他们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如果选择了跟你合作,他们也会签一个长久的单,比如三年。只要你不涨价,对方也不换人。”“合作方几乎不会拖款,固定打款,到点就会付钱。”让很多中国老板在国内最头疼的事,就是押款。
敢于消费:印尼总人口 2.8 亿,年轻人多,人口中位数 29.7 岁(中国是38.5),65岁以上占 4%(中国是 15.4%),印尼70%人口处于劳动年龄, 1997年后出生的占比近50%。印尼国家GDP近三年增加5%左右,国民人均收入增长在 4.5%左右。
2024年,印尼人均GDP 4876美元,中国人均13445美元,约是中国的37%。但印尼年轻人喜欢享受生活,没有储蓄概念,一名当地年轻人说自己经常上半个月就把钱花光了,我问他下半个月怎么办,他指指天上,“会有安排的。”
“印尼年轻人喜欢玩,也有时间玩,舍得花钱,收入也在增长中,他们一般除了打台球,唱歌之外没有其他玩的了。”张帆今年计划继续拓展更多门店。估计下半年拓展5家甚至更多分店。 除了密室之外,还会引入更多线下娱乐模式。
没法捡钱:但印尼也不是随便捡钱的地方,一方面是热火朝天,一方面是败走麦城。
大乔告诉我,有一些中国品牌的奶茶正在关店退出。益禾堂、七分甜,通过本地代理和合作方,在印尼开了一些店,但现在正逐渐关门,退出印尼市场。其中一家奶茶店的外包装上,都是纯中文的,应该就是国内物料直接运过来,到印尼开店,连印尼本地的设计都没有去做。同时价格没有本地化,依然是对标国内。连基本的准备都没有,这种店注定开不久。
根据大乔的分析,找她100个咨询的老板里,大概有1个会来当地考察,考察的100个人里,大概会有1个落地。落地的人里,大概有30% 会认真做生意。好多人来了就各种混商会,每天吃饭喝酒,沉迷于各种享受,没有花心思去做生意。“真的坚持下来长期赚钱的,寥寥无几。出海有很大机会,但不是随地捡钱。”
印尼安全吗?
目前印尼华人占比5%-9%,印尼华人实际人数可能在 2000万-2800万之间。因为印尼历史上发生过针对华人的恶性事件,很多老板最担心安全问题。
政策好转:目前整体政局相对比较稳定,印尼和中国关系进展顺利。据报道,“4月21日,中印尼建立并启动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这是中国在全球建立的首个部长级“2+2”机制。”从而推动两国深度合作。当地大多数中国创业者告诉我,在印尼遇到的本地人,大多比较友好,做生意也守规矩。大乔说,有一次她在郊区开车爆胎,当地人主动下来帮她换胎,也拒绝了任何报酬。
在这次老美调整关税之后,印尼的政策开始有好的变化。包括废除TKDN(国内成分要求)。之前印尼保护本土制造,政策非常保守,法规要求企业强制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原材料。这极大的限制了生产效率,导致了部分落后技术没有迭代升级。比如商场常见的抓娃娃,印尼要求,这种布娃娃的生产原料,必须是印尼当地的,所以娃娃又丑又贵。
印尼商场抓娃娃的人(南七道摄)
更重要的一个措施是取消进口配额。取消原有的关键原材料进口需要配额的制度,这样提升供应链的流通效率,减少腐败和寻租空间,激活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产业和经济。
灰色操作:印尼政策有很多漏洞,灰色操作很多。当地官员的作风和治安有时也会不时被诟病。有多名当地人告诉我,在路上开车违章,遇到警察罚款,可以讨价还价,最后罚款大概率进了私人腰包。
我在印尼时,刚好遇到了一个网络事件:有一个中国小老板,把50万印尼盾(约217元人民币)夹在护照里,说要行贿海关。然后拍视频发布在抖音和Tik Tok,引发轩然大波。印尼移民局最高长官要求彻查,最后该男子说是自我炒作,被驱逐出境。同时官方整顿,解雇了30多名海关职员,他们涉嫌向外国人索取小费。
一名中国创业者告诉我,他公司装修时,丢失了一台角磨机,通过监控确认了偷窃者的身份,随后报警。警察抓到了人。但是本地朋友建议撤案,这样可以避免遭到对方同伙报复,被抓一次后,下次基本就不会再来了。
但是不管是撤案还是继续处理,都需要打点。最后的结果是:公司行政和法务为了撤案,在警局忙活了一整天,花的钱可以买几个角磨机。不过再也没小偷光顾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