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康佳集团发布一季报,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44亿元,同比增长3.32%,利润总额2.58亿,同比增长141.79%。
从康佳一季度亮眼的数据来看,公司”消费电子+半导体”战略的协同效应显著释放。
今年2月,康佳集团旗下的重庆康佳光电受邀参加全球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周,携1530/1424/3154/5252 Micro LED芯片亮相。目前,重庆康佳光电已实现RGB外延片及Micro LED芯片的自主研发与规模化生产,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市场及应用场景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康佳光电在红光Micro LED芯片的研发进程中,对蒸镀、活化、键合等核心制程进行了深度优化,其键合良率攀升至98%,达到业界领先水平,为芯片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期主义”战略成效初显
在半导体领域,康佳已完成从材料到封测的垂直布局。
比如其子公司合肥康芯威具备存储主控芯片从IP-硬件-固件-系统全栈自研能力,科创属性强,真正具备解决卡脖子问题能力,实现全链条国产化。
重庆康佳光电则致力于Micro LED前沿技术的研发,以“芯片+巨转”两大核心技术为依托,构建了从MLED外延芯片、巨量转移、封装、模组到显示屏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全力推动MLED显示器件的产业化进程。
这种技术反哺在消费电子端形成独特优势,比如搭载自研AI图像处理芯片的APHAEA A7系列电视,产品溢价能力大幅提升。
半导体与消费电子的联动效应还体现在更高的商业化效率。
基于多年的C端产品经验,从下游场景的深刻洞察向上游延展,会拥有更准确的PMF视角,进而有更高的商业化效率。
以合肥康芯威为例,康芯威的存储主控芯片及存储模组,已经覆盖消费级、车规级、工控级各个场景,广泛应用在机器人、汽车电子、网络摄像头、Wifi6、无人机、智能物联网终端、AR/VR、电视、手机、机顶盒、平板电脑、投影仪、融合网关、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去年以来,消费电子半导体行业逐步走出 2022-2023 年的低迷期,市场需求开始复苏。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及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的出货量呈现回升趋势,带动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活跃度。特别是在去年下半年,随着消费电子新品发布周期的到来,行业景气度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显著加快。
中国半导体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及封装测试等环节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国产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应用比例持续上升,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构建全产业链能力
当家电市场渗透率突破95%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传统”单品致胜”模式正在失效。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白电市场TOP5企业集中度下降4.2%,印证单品类竞争壁垒的弱化。
新周期下的生存法则转变为全产业链能力的较量,这种能力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是技术纵深能力,从终端产品向上游核心器件延伸,构筑”芯片-模组-整机”技术闭环。康佳在氮化镓功率器件、MEMS传感器等领域的专利已形成技术护城河。
其次是生态构建能力,通过半导体技术打通智能家居生态链,端云芯一体化的能力,使企业从硬件销售向服务运营转型成为可能。
最后是场景定义能力,在AI硬件革命中抢占先机。从AI浪潮来说,硬件将先于软件突破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AI硬件是今年最为重要的落地方向。康佳同样深入布局,比如1530微米级芯片等技术,已应用于车载、穿戴设备等场景。
康佳的实践验证了芯片自主化对企业竞争力的重塑效应。在智能电视主控芯片实现自研后,产品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这种”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演进路径,使企业突破同质化竞争陷阱。
当同行还在比拼屏幕尺寸时,康佳已通过自研芯片突破了8K视频的诸多技术难题,将竞争维度从硬件参数升级至用户体验。
在新周期竞争中,康佳的战略选择为行业指明方向:消费电子与半导体不是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通过技术穿透实现价值链重构。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本质上是将半导体作为”产业操作系统”,重新定义家电企业的能力边界。当行业进入”无芯不立”的新纪元,康佳的先行优势正在转化为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