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超市周上,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当众打断永辉调改高管的发言,质问郑州信万店“月赚200万为何不涨工资”。
于东来表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这就是我们很多企业,没有这个经验。然后在我们调改的过程中,就按原来的这种习惯来经营管理,这样的习惯还是不好的。我们郑州的(永辉超市)信万店,在调整以后,经营了有一两个月吧,这个店每个月的盈利都有两百万,(之前)我不知道。当我知道两百万了,我就非常吃惊。然后呢,我说两百万为什么不去涨工资?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就犯这个毛病。 我觉得永辉的这个整体的调改,包括步步高和所有的调改企业,我们最大的目标是要生存,先活下来。活下来呢,我们不要想着挣钱。”
于东来的话也将中国零售业转型的深层矛盾暴露无遗。作为持续追踪永辉“胖东来化”改革的观察者,刘老我实始终认为:这场轰轰烈烈的胖改运动,本质上是资本家对于东来这种“圣人”体质企业家的初级模仿。即便永辉门店货架变矮、动线变宽、甚至员工薪酬涨幅超50%,其骨子里的“吸血基因”仍难改变。
当永辉高管还在台上大谈调改战略时,于东来直接撕破表象:调改店月盈利200万却不涨薪,这就是企业病的根源!胖东来的经营哲学彻底颠覆传统商业逻辑:今年1-2月其员工月均工资9886元,店长月薪超7.8万元,高管层薪资更是普涨。这种“利润60%-70%返还员工”的模式,使得胖东来的人效比达到行业巅峰——员工主动为顾客撑伞、跪地擦货架的画面,恰是其“分钱即分权”理念的具象化。
对比永辉,尽管调改后一线员工平均涨薪千余元,薪酬涨幅超50%,但于东来尖锐指出:郑州调改店年利润600万,按他的标准只能留200万!”这暴露出永辉的致命矛盾:它试图通过“技术性调改”(如降低货架高度、增加便民设施)模仿胖东来的形,却拒绝触及利润分配制度的魂。
永辉的调改速度堪称疯狂:2025年计划改造200家门店,截至4月已完成83家。但这种“大干快上”恰是胖东来模式的天敌——胖东来30年仅开13家店,每家店都经过商品汰换率80%以上的“精雕细琢”。永辉却仍在沿用快消品思维:北京某调改店32天完成5762支单品下架,商品结构接近胖东来标准的80%,这种追求数字达标的“速成法”,与胖东来“每个SKU都要有温度和故事”的理念背道而驰。
更讽刺的是,永辉将山姆视为学习对象,却选择性忽视于东来对山姆的批评:“工资太低,不涨薪终将失败”。这种既要学胖东来的“人本”,又要抄山姆的“效率”的投机心态,注定了其调改的撕裂性。
于东来一针见血:“若员工到手工资不足4000元,超市就该关闭”。这直指资本逻辑的软肋——不愿意分钱。即便叶国富想做“零售界马斯克”,但其主导的供应链改革(推动裸价直采、砍中间商)虽有“反腐败”的正面因素,但其整体上仍存在典型的资本降本逻辑,与胖东来“通过高薪驱动供应链升级”的路径南辕北辙。
历史早已证明,资本基因的变异需要圣人体质的催化。日本冢喜集团六代传承“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美国Costco坚持14%的薪资溢价换取3倍行业人效。但永辉的困境在于:它既想保住资本市场对盈利的期待,又要扮演员工福祉的救世主——这种精神分裂注定使其困在“表面胖改”的泥潭。
于东来的当众质问犹如一记耳光,但打在资本铁壁上终究回声微弱。永辉可以复制胖东来的动线设计,却复制不了“把90%利润分给员工”的决绝(当然上市企业把90%利润分给员工也不现实);可以学习胖东来的服务细节,却学不会“亏钱也要保证员工尊严”的信仰。
这场调改运动的终极启示或许是:在资本主导的商业世界,圣人体质终究是稀缺品。当永辉门店挂满“学习胖东来”标语时,消费者看到的不过是一出现代版《皇帝的新衣》——热闹背后,那个真正“不穿衣服”的,正是资本永不满足的贪婪本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老实说零售”,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