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健忘、语言障碍、反应迟钝、皮肤暗淡、皱纹明显、肥胖、血脂异常、手脚麻木、疲乏无力、头痛、易烦躁、胸闷气短、胸口疼痛、心绞痛、老年痴呆、视力障碍、血液粘稠、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悸、心梗、脑卒中、失语等。
一、心脑血管疾病危害:
2019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 2.7亿,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高血脂人口有1亿多人。《2017年中国痛风现状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人数已达1.7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8000万人,且正以每年9.7%的增长率迅速增加。
二、 “四高”:代谢综合征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人们经常听到的 “三高”,加上近年来发病率上升的高尿酸血症,被称为“四高”。“四高”之间关系密切,均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
代谢综合征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组复杂症状,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代谢综合征具有以下特点:①多种代谢紊乱集于一身,包括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血黏、高尿酸、血脂异常、高脂肪肝发生率和高胰岛素血症,这些代谢紊乱是心脑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可见“四高”不是孤立的病,而是
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代谢综合征有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多认为它们的共同原因就是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所造成的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③代谢综合征可造成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甚至某些癌症,包括与性激素有关的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以及消化系统的胰腺癌、肝胆癌、结肠癌等。
④代谢综合征有共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防治住一种代谢紊乱,也就有利于其他代谢紊乱的防治。
三、高血压:
(一)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确定需至少 3 次非同日血压值收缩压≥ 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若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采用标准测量方法,即可认为有高血压。如果仅收缩压或舒张压达到标准,则称为单纯性高血压。
(二)高血压分类:
高血压一般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
1、原发性高血压:通常简称为高血压,病因不明,占总高血压患者的95%以上。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2、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占高血压患者的不足5%。例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等。
(三)H型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中最应重视的是H型高血压,占我国高血压患者约3/4,即伴随血液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血Hcy≥10μmol/L)的高血压,是独立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是常人的12-28倍。
预防和改善H型高血压,应在控制及管理血压的同时,合理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基础营养素(如:叶酸、烟酸、VB2等),降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研究表明,每降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3umol/L,即可降低冠心病风险11%,降低卒中风险19%。(四)缺钙会引起高血压:
缺钙会造成反常的钙内流,导致钙在血管内壁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反常积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异常升高。研究表明,对于某些高血压病人来说,不用药物而是增加钙制剂的量,有助于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常用的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即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而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四、高血脂
(一)什么是高血脂:
血脂是指血液中所含的脂类,包括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磷脂(PL)和游离脂肪酸(FFA)等。胆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常听到的“血脂四项”即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高血脂通常指血液中甘油三酯(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LDL-C(坏胆固醇)含量增加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危险因素之一。
(二)高脂血症的危害:
高脂血症的危害是隐匿、逐渐、进行性和全身性的。研究表明,高脂血症的过氧化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密切相关,脂质过氧化过程参与内皮细胞的损害。
自由基含未配对的电子,极不稳定,它具有强氧化性。当进入体内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增多,肌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减弱时,自由基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形成脂质过氧化物蓄积,促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氧化自由基结合沉积在血管壁,加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造成动脉血管硬化;自由基也会直接造成血管内壁损伤,促使平滑肌细胞增生,加快动脉血管硬化的发生;自由基还会直接损伤血小板膜和血管内皮细胞膜,引起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管壁上大量粘附和凝聚,从而形成血管管壁的血栓斑块,最终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高脂血症也是促进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
辅酶Q10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活性物质,在细胞内参与能量制造及活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辅酶 Q10是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促进剂和激活剂。缺乏辅酶Q10容易引起心肌梗死, 出现心绞痛、心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进而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
五、高血糖
空腹血糖如果高出正常血糖范围,称为高血糖。
超重或肥胖(BMI≥25)、高脂血症、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均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每年有10%的人会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即使始终处于糖尿病前期,冠心病发病率会大大上升,在新发的冠心病患者中,有40%-60%的人是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同时也会增加脑卒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老年痴呆、抑郁等的发病几率。
1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2型糖尿病是由环境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不足、导致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环境等)导致胰岛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下降,或者肌体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或两者兼备,而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有效被利用和储存、血糖升高。正常情况下,胰岛素将血液中的糖带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为机体提供能量。但如果摄入过多主食,身体需要并产生的胰岛素就会增加,易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导致身体排泄过多钠离子的功能障碍,引发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等发生病变,引起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等,还会引起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等问题,危害心脏、肾脏、眼睛等。据统计大约40%的糖尿病病人有脂代谢紊乱。
六、高尿酸
高尿酸血症(HUA)是由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由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系统性疾病或药物所致,可表现出血液尿酸增高及关节炎症。
诊断标准: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这个浓度为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浓度,超过此浓度时尿酸盐即可沉积在组织中,形成结晶。约5%—18.8%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出现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
尿酸水平升高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尿酸水平是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强预测因子。
尿酸升高引起血管炎症,促进氧自由基产生,从而加重血管内皮损伤。尿酸和脂类物质沉积于损伤的内皮细胞下,引起血管平滑肌增生、动脉粥样硬化。另外高尿酸抑制一氧化氮(NO)合成,引起血管收缩导致持续高血压
1、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勤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清新、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负氧离子);坚持运动、量力而行(晨起禁忌突然大幅度锻炼,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养成运动习惯,如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舒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适当补充水分,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冬季注意保暖,缓解压力,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定期体检,早防早治。
注意事项: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通常都有副作用,请谨遵医嘱,如:阿司匹林(容易造成机体出血)、他汀类药物(需警惕疾病和肝脏不良反应)。
2、合理膳食:控制饮食总量,多喝水,调整饮食结构,低脂、低糖、低盐,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6g以内,增加钾盐、膳食纤维摄入,多吃鱼、豆制品;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如:动物的脑、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脂肪不超过30克。
3、补充营养素:补充能够乳化血管、改善高血脂的磷脂、磷虾油、磷脂酰丝氨酸等营养素,补充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脏的辅酶Q10;同时还要补充能够降低胆固醇的植物甾醇酯;补充预防高血压的复合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等营养素。